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再次敲响警钟:AI换脸、大数据泄露正从电影情节变成日常风险。作为离用户最近、掌握数据“主动脉”的运营商,正在从“管道工”,成为“安全底座”的构筑者。
把AI当“矛”,更要当“盾”。AI伪造人脸、声纹,90%的诈骗始于社交网络。如中国联通打造大数据防诈骗系统,大规模引入AI外呼技术,在行业内率先全面应用大模型参与对话编排,对风险号码诈骗行为取证核验,对潜在受害人群预警劝阻。
让数据“可用不可见”。运营商握有位置、账单、社交链等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就是“精准核弹”。运营商正推广的“数据不动、模型动”联邦学习方案:个人标签留在本地,只输出脱敏参数;与银行联合反诈,双方数据互不搬家,却能共享AI风控能力,使伪卡识别率提升4倍,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泄露风险最小化”。
把安全做成“默认配置”。过去用户需主动订购安全服务,今后应“网络即安全”。中国联通已把DNS安全解析、DDoS清洗、终端漏洞扫描做成“基础功能包”,免费向政企、校园、家庭开放,预计年内将覆盖3000万用户。安全不是增值业务,而是像氧气一样的存在。
网络安全没有终点,只有迭代。运营商的下一个增长曲线,不在流量,而在“信任”。当5G-A、6G、算力网络浪潮袭来,只有把安全写进协议、嵌入芯片、融进云网,才能让每一次呼叫、每一次上网、每一次支付都有安全护航。
来源:中国工信新闻网 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