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视角来看,美国筑起“数据铁幕”——实施数据共享禁令,不仅是对全球科研合作的严重破坏,更会导致科学研究步伐放缓。
美国对生物数据的控制早有预兆。早在2022年,美国著名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就已发文建议“研究进一步的限制措施”,防止中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美国基因组和医疗数据;2024年美国司法部规则进一步将“超过100位美国人的基因组数据”定义为敏感信息,禁止向“受关注国家”提供。此次封锁不仅切断了中国科研人员获取数据的渠道,更通过“长臂管辖”施压国际期刊——即便通过技术手段绕开IP限制,相关论文也可能因触犯美国法规而无法发表。
美国此举可能引发其他国家效仿,加剧科研数据“阵营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如何应对?国际数据合作应如何开展?针对这些问题,《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了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
“加大政府投入,构建自主可控的数据生态是破局关键。”盘和林直言,美国人类基因库(如dbGaP)的成功经验表明,国家级科研数据平台的突破需要政府战略级投入。事实上,中国不但有自己的数据库体系,比如国家基因库生命大数据平台(CNGBdb),而且具备构建更先进、更开放、更适合本土科研生态的生物信息平台的能力。然而,现阶段国内基因数据库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易用性不足,这使得很多科研团队依然依赖海外基因数据库。所以,提高数据库的质量是当务之急。
盘和林进一步表示,提高数据库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可及性,让科研人员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只有科研人员能够轻松获取和使用数据,才能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推动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可以优化数据库的检索功能,提供详细的数据使用指南等。其次,要打击医阀学阀现象,确保生命科学数据库的可靠性。医阀学阀的存在可能会干扰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影响数据库的公信力。通过法律明确数据权属与流通规则,例如“谁贡献,谁受益”原则,避免利益集团垄断数据资源,提升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国产数据库的信任度,让研究人员更愿意使用国产数据库。最后,要提高数据安全性。这方面可以向海外数据平台学习,毕竟在基因数据领域,安全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通过借鉴海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为科研数据的安全保驾护航。
数据封锁举措会导致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节奏被迫放慢。尽管短期阵痛难免,但从长期视角审视,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地域差异大,拥有领先的基因测序、超级计算、云存储、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完全有能力构建起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生物基因数据库。
“数据开放是应对封闭化的最佳反击。”针对封闭化管理趋势下的数据合作问题,盘和林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实行数据开放,让科研人员组成社区来共同管理数据,这种模式或许更有利于数据库的发展。科研数据本质上应该作为公共基础设施,而不应沦为攻击他人的武器或是谋取私利的工具。因此,未来不妨考虑采用数据开放的方式加快数据库建设。盘和林认为,这样一方面能够解决国内基因数据库数据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对那些封闭的数据库构成有力冲击。
从芯片到生物数据,每一次“卡脖子”都在催生更强大的技术突破。科学的本真是合作而非对抗,唯有打破“数据铁幕”,才能让人类共同应对疾病与未知的挑战。
来源:中国工信新闻网 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