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移动通信与数字中国战略的“数字”二字是文字上的巧合,还是有某种深层次的必然联系?
移动通信
通信移动化与移动通信数字化
我国首套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俗称“大哥大”)的商用,开启了通信移动化的革命。移动通信的突破性创新在迅速释放市场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技术架构的先天缺陷。比如模拟制式的不完备性导致盗打猖獗,固定电话编码体系难以支撑用户漫游,不同厂商设备存在互联壁垒。这些矛盾催生了技术跃迁——升级为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首先推出“139”开头的号码,抛弃了固定电话的编码方式,为用户提供在国内的11位统一账号,为漫游、互联互通奠定了良好的账号基础。此外,还引入了SIM卡,实现手机的机卡分离。SIM卡单独存储用户密钥,实现账号鉴权和通话加密,在数字移动通信中杜绝了孖机现象,通过安全创新,助力了GSM大发展。这些都标志着我国通信业开始具备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关键特征。
后续,随着预付费模式的推广,移动通信进入新阶段,但同时用户匿名化带来的电信网络诈骗等问题日益凸显。尽管我国通过推广号码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信网络诈骗问题的发生,但是,现阶段该问题仍然突出,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干扰,增加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难度,抬高了社会运作成本,降低了经济社会发展效率。
手机号码实名制,在操作层面是线下面签认证,但无法保证后续使用者和开户人的一致性。实名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用户实名的可追溯、抗抵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如果按需随时触发电子签名,进行在线法律签名认证,可以保障可追溯、抗抵赖,确保使用人和开户人一致,助力实现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在线实名。
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的移动化与数字化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生态正经历着从固定场景向移动场景的范式转移。而当前,互联互通仍然是热议话题。当移动通信通过数字化革新实现全国号码统一时,一个更具想象力的命题浮现:这场账号革命能否向更广泛的数字世界延伸?
通过多年努力,开创了“号码即身份”的认证范式,“本机号码一键登录”已经成为大多数APP的选择;在PC互联网方面,大多数系统账号都绑定了号码,或直接采用号码账号作为系统账号,因此手机号码最有条件成为IT系统的统一账号。“书同文、车同轨、IT同ID”,统一账号将极大降低系统互联互通的门槛。
此外,SIM卡能否从通信系统的安全芯片成为各个APP的安全芯片?通信系统的在线实名能否支撑各个APP的在线实名,甚至支撑各个PC系统的在线实名?SIM卡里面的密钥能否从支撑通话业务安全升级为支撑互联网业务数据安全?这些探索将助力保护用户隐私。
数字中国
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
数字中国战略作为一项涵盖经济、社会、治理全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其发展演进呼唤着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各领域深度融合。数字移动通信是这个庞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30年迭代,它不仅完成了从模拟到数字的技术跨越,更能为数字中国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SIM卡安全芯片能否成为数字中国的安全芯片,实现全社会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从而实现从“人人有SIM卡”变成“人人有安全芯片、人人有安全密钥”,通过数字密钥实现线上、线下全程可信,保护用户隐私?
在个人实名认证基础上,构建“企业—法人—经办人”三级电子签名体系,可形成责任清晰、权责匹配的数字身份链。当企业电子印章与自然人数字身份实现绑定认证,商业契约的法律效力将获得技术赋能,业务办理也可以实现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更好构建起数字中国的可信空间。
站在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方位,我们当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在线实名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深挖数字移动通信与数字中国的系统联系,实现社会资源的集约化统筹利用;创新思维,推动通信基础设施升维到数字中国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安全促发展,构建可信空间,助力数字中国的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工信新闻网 人民邮电报